SERVICE PHONE

138-20381023
网站公告: 欢迎访问果博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果博诚信永远不变。
课程设置
地址: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道129号
手机:138-20381023
电话:0898-3201-1300
师资团队你的位置: 首页 > 师资团队
黑布上的彩色“山河”

发布时间:2025-11-10 20:25:57 点击量:

  天光初晓,晨雾如轻纱般漫过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的青灰色群山,将这片布努瑶人世世代代栖息的土地,晕染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卷。73岁的谭英根老人老屋门槛,身旁长桌上的黑土布舒展平整,银针在她指间灵活翻飞,红、黄、绿、蓝的彩线如山间溪流般蜿蜒游走,在黑色底布上勾勒出灵动的“山河”纹样。她的动作娴熟而沉稳,每一针起落都带着岁月沉淀的力道,仿佛在与数百年的民族记忆对话。

  作登瑶族乡是布努瑶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,数百年前,布努瑶先祖迁徙至此,便以黑布为纸、银针为笔、彩线为墨,将族群的历史、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,绣进了世代相传的服饰中。这种以“黑”为基、以“彩”为魂的手工技艺,不仅是布努瑶人的“穿衣哲学”,更是承载民族文明的“活化石”。

  男子服饰,实用里的精巧:以唐装式上衣搭配宽腿裤为核心,裤脚宽达一尺、裤头长三尺,穿时用绳扎紧——这一设计源自山地劳作的智慧,宽大裤腿便于攀山越岭,收紧裤腰可避免劳作时牵绊。上衣布扣整齐排列,袖口、领口以彩线点缀,如夜空中的星子点亮黑色衣身;腰间裹着绣有花纹的黑布彩带,既实用又显精致。头巾为约一米长的黑布,边缘绣着细密纹样,兼顾防风御寒与美观。

  女子服饰,繁复中的匠心:由上衣、百褶裙、腰带、腰裙和头巾五部分组成,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巧思。上衣用五片黑布拼接,右斜对襟镶着羽状花边,红、黄、绿三色丝线绣出的纹样,酷似山间飞鸟的翎毛;袖口镶三寸宽的大红底花布,外露的缝合处用彩线密密缝制,如无数彩色蚂蚁整齐列队,透着独特的秩序美。最精巧的是衣领,多种亮色花布叠缝后,再以彩线绣出几何图形,层次分明。

  百褶裙的“学问”在褶皱里:后褶密集、前褶稀疏,既保证美观,又不影响田间劳作。二米长的黑土布腰带两端,彩绣的锯齿纹象征连绵群山;腰裙上系着红、粉、黄、绿、蓝五色彩绳,分别寓意纯洁、热情、希望、好客与朴素,是布努瑶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。头巾设计更显精致,后部呈三角状,边缘绣锯齿或圆形花边;包过额头的部分是三寸宽的刺绣花饰,四周镶艳丽花边,内侧绣八角花或太阳花,中间缀16枚梅花式银饰,搭配手镯、珍珠项链、红细线耳环,行走间银饰轻响,尽显民族风情。

  “我们瑶族的衣服,底色是黑的,但心是彩色的。”谭英根老人的话,道破了布努瑶服饰的文化内核——黑色土布承载着对大地的敬畏,绚丽彩线则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。

  布努瑶服饰制作是一门考验耐心与专注力的技艺,一个完整纹样往往要绣上百针,错一针便需全部拆了重来。“我年轻时性子急,总把针脚缝歪。”谭英根回忆,母亲当年握着她的手教导:“针要拿稳,心要静。”家中姐妹四人,唯有她坚持继承了这门手艺。“那时候家里穷,母亲说,学会这个,至少能有口饭吃。”

  六十年时光流转,老人的手已布满沟壑,可针脚依旧精准如初。抚过手中的黑布,她总能想起年少时的夜晚:煤油灯的光映在斑驳土墙上,母亲的绣花针投下细长影子,她趴在一旁,看着彩线一点点在黑布上“生长”——那是她与布努瑶刺绣最早的缘分,也是民族技艺代代相传的缩影。

  如今,现代机械虽为服饰制作提供了部分便利,但布努瑶人仍坚守手工制作。“机器绣得快,却没有温度。”谭英根说,手工刺绣的每一针、每一线,都倾注着制作人的心血与情感,这是机械生产无法复制的灵魂。在布努瑶人的生命里,民族服饰更是贯穿始终的 “仪式感”:寿宴上的盛装、婚礼中的嫁衣,每个重要时刻都离不开它。61岁大寿时穿着盛装拍摄的照片,会被子女珍重地挂在家中,成为家族记忆的一部分。

  然而,这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手艺,正面临“断代”危机。“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,谁还愿意花一两个月学这个?”谭英根的叹息里,藏着许多老手艺人的忧虑。目前,作登瑶族乡能完整掌握布努瑶服饰制作技艺的绣娘不足50人,制作一套服饰需耗时1-3个月,市场价却仅750元,月收入不足千元——低廉的回报,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。老人摩挲着手中未完成的嫁衣苦笑,针脚里藏着传统技艺在时代变迁中的阵痛。

  但希望并未消逝。近年来,田东县人民政府与作登瑶族乡政府积极行动,通过举办刺绣培训班、民族文化展览等活动,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;一些返乡青年也主动拜师学艺,为古老技艺注入新鲜血液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的“布努节”,更是成为布努瑶服饰文化的“展示舞台”:身着盛装的瑶胞汇聚一堂,妇女们跳着金锣舞,服装上的纹样随舞姿流动,宛如一幅幅“活起来的画卷”;铜鼓声响彻山谷,激昂的鼓点仿佛在连接千年先祖与当代族人。

 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,布努瑶服饰文化更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。“很多游客不仅来看山看水,还特意来学刺绣、买民族服饰。”谭英根说,看着游客们对布努瑶服饰的喜爱,她对技艺的传承多了几分信心。

  “只要还有人在做、有人在学,这手艺就不会断。”谭英根望着“布努节”上欢庆的人群,眼神坚定。在作登瑶族乡的群山间,布努瑶服饰是永不褪色的“山色”,每一道缝合线都是山径的延伸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;每一朵绣花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绽放着民族文化的绚丽光彩。当现代文明的风吹过瑶寨,这些带着手温的服饰,依然是大山最生动的注脚,诉说着布努瑶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。(周章师、袁琪雯)

地址: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道129号  电话:0898-3201-1300 手机:138-20381023
Copyright © 2025-2028 果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  ICP备案编号:琼ICP备29961079  

微信扫一扫